天津市长黄兴国(代理市委书记)在2015年天津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
大公网评论员 许辉
2015年新年伊始,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已经见了好几拨客人。在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会面时,他介绍说天津正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自贸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当下天津的机遇和挑战。
掐指算来,黄兴国在天津工作已进入第12个年头。 自2003年底离任浙江宁波市委书记北上后,他历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长再到代理市委书记。这位从基层走来,当过公社书记、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官场履历堪称完整的天津掌舵者一路拾级而上,一步一个脚印。
来天津之前,黄兴国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浙官”,生在浙江,为官也在浙江,在其曾经主政的浙江象山县、台州市、宁波市等沿海城市,人们眼界开阔、经济活络,其政绩也广为人所称道。而上世纪80、90年代,因种种原因,同为沿海的老牌大都市天津却一度沉寂和黯淡。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调一位有着丰富经济工作经验的“浙官”进津不乏借鉴发展的思量。
在天津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深耕了十多年,黄兴国不辱使命,开拓出了一片天地。近些年,世人惊呼的“天津速度”、“天津效益”就是对天津和天津主政者最好的褒奖,天津人也感慨天津直辖市终于“归位”了。
2014年,对于天津和黄兴国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年秋天,以精于“算计”、创新务实、儒雅精明闻名的市长黄兴国迎来了人生60岁的生日。这一年,天津实现了新的飞跃,自贸区获批,滨海新区建设如日中天,夏季达沃斯论坛成功举办……
经历一个轮回后,天津又一次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对一座老城和一位踌躇满志的市长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2014天津交的四篇作业
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天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与北京、上海相比,其直辖市的身份略显尴尬。外地人对天津最直观的印象是城市破旧、工资水平低,但天津人本分保守、治安良好。天津是相声艺术的领军城市,富含幽默基因的天津人也常拿城市建设自嘲,一个段子在“9·11”恐怖袭击后广为流传,说拉登在选择城市实施恐怖袭击时,助手推荐了天津,拉登来天津转了一圈后生气地说“都已经炸过了,还叫我来。”
因此,对历任城市主政者来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都是重中之重。梳理黄兴国2014年的公开讲话和活动记录,他谈得最多也是经济和民生。2014年,天津的发展可圈可点。而时常被各级官员挂在嘴边,大会小会屡屡被提及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自贸区建设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可谓是天津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四大抓手。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外界称为习总书记上任后亲自推动的“一号工程”,2014年2月,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曾提出7点要求。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再次研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见力度之大。2014年的3月和7月,两次天津市府常务会议上都对此进行了专项研讨。围绕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对接三个重点领域,天津的各项相关工作在有序推进。毫无疑问,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天津市的重大战略任务。
天津滨海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2005年开始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滨海新区以不到天津市五分之一面积的土地占据了天津GDP的半壁江山。从2015年起,滨海新区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359个,计划总投资12978亿元,仅在2015年计划投资就有3663亿元。
在滨海新区发展的基础上,黄兴国带领的团队在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上又迈出领先一步,放了个“双响炮”。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天津滨海新区内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中国北方唯一获批的自贸区。2015年3月1日,天津自贸区将正式挂牌。2014年12月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天津当上了排头兵,成了金融、投资、服务贸易等领域制度创新的试验者和开拓者。
过去一年,天津的发展几乎都踩准或跟上了国家发展的节奏和步伐。在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天津都适时巧妙地将本地发展融入到国家战略布局之中,实现了地方和中央的良性互动,从中,天津也找到了自己的精准定位。
执政风格:爱“算计”会“算计”
黄兴国是浙江宁波人,在宁波市委书记任上时,他曾经描述宁波人的特点是精于算计。宁波人“不打无准备的仗,不饿着肚皮做事情,不做以后会饿肚皮的事情。”他说这种传统习惯,也使宁波的改革不像外边有些地方轰轰隆隆很闹猛的样子。宁波人用他们默默地努力,实现了静悄悄的腾飞。
其实,爱“算计”、会“算计”在黄兴国身上也体现的很明显。翻开2015年天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满屏皆数字,大到经济指数、小到要改造多少座锅炉、新建多少所幼儿园都有精确计算。他平时的讲话也是数字不离口,再看看他任天津市常务副市长期间,分管的是改革发展、经济协作、统计等工作,可见“数字市长”不是浪得虚名。
黄兴国的会“算计”不仅仅体现在精确的数据计算上,他对天津的城市定位也很能“算计”。他说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北京是国家首都,也是金融机构总部聚集地。因此,天津没有提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而是提出要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与全国金融创新基地,要下力气在这方面做文章。
务实是其执政的另一个特点。他的历次讲话,语言平实、大道理讲的不是很多。在被委任为代理天津市委书记的会议上,黄兴国说,“我一定带头坚持讲党性、讲原则、守纪律,要求大家做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正人先正己的表态,话不多力度却很够。简单的几句话,说起来不难,做起来却是有相当难度的。
谈到民生,他说民生问题过去老讲“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是新的七件事:就业、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物价、社保。天津将努力做好物价调控工作,尽量保持物价“低于北京,略高于河北”的水平。他认为,政府有责任既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市政府财政收入的70%以上要用于民生。
创新是的黄兴国执政的第三个特点。他在各地任职时都是发展经济的急先锋,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在台州市委书记任上时,当时各界对股份合作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说它非驴非马,有人批它姓“资”不姓“社”。他认为股份合作制合理、合法、合情、合意。为此,他顶住各种压力,坚决支持发展。而正是如此,他主政下的浙江台州股份合作制蓬勃发展,经济发展也一路高歌猛进。有人说,台州经济一有春风就发芽,一有雨水就茂盛,一有阳光就灿烂,而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主政者的创新精神和对创新的鼓励包容。
创新在天津的发展中更是随处可见,这些年天津建成了各种中心、各类新区园区、各处试点基地便是创新的最好注脚。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他的一路升迁是难以想象的。甚至,能否创新已经成了衡量中国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黄市长的“心病”
这些年,天津的发展收获了很多溢美之词。几年前,台湾资深媒体人周玉蔻在访问天津后曾这样说:天津,无可取代,无法复制,无从遗忘,天津的未来无可限量。
在取得巨大经济成绩的同时,空气质量和环境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天津。当下中国,京津冀依然是区域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环保部发布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2014年度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京津冀区域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年平均达标天数仅为156天,还不到全年的一半。天津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位列2014年空气最差10大城市中。
当前,对城市和城市主政者的考核标准不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和谐宜居已经被提到空前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在各地的政府报告中已然成了一个时髦用语。
2014年初黄兴国说:“我们要依法治污、铁腕治污、科学治污,对环境违法问题零容忍,为广大人民群众守住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为此,天津还提出“四清一绿”、“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等口号,着力改善空气质量、美化环境。2014年,他还身体力行,就节能环保、发电湿地、城建系统等与生态有关的议题共调研6次,这在全国省市长里名列前茅。
但尽管如此,天津的生态和环保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其实,这也不仅仅是天津主政者面临的考验,京津冀甚至整个华北地区各市的书记市长们亦如此。
对于一个在天津已经连续工作了10多年的市长来说,2014年或许波澜不惊,但却稳扎稳打,用他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话来说,2014年“天津发展在关键时期又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